报道丨霍艺楠

编辑丨kino

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举办以来,国产电影视效行业在这十年间迅速崛起,为创作者的想象力提供落地的可能。本期特别策划——十年“新”路系列访谈,听视效指导、导演徐建讲述如何将艺术与技术结合,推出精品力作。

文艺创作是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的深度创新,是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的集成,是胸怀和创意的对接。 徐建作为电影视效公司创始人、资深电影视效指导,参与创作了《流浪地球》系列、《刺杀小说家》《独行月球》《志愿军》系列等作品。十年来,他和团队伙伴一起见证着中国电影制作水平迈上一个个新的台阶。

“十年前,我们还谈不上流程,基本上是作坊式的工作,大家凑在一起,各显其能,把活堆在一起干出来。”徐建说, 随着经验的积累,如今团队的工作更加规范,知道如何协作,更有底气去操作比较大和比较难的项目。“能做出很科学的、规范化的计划和技术规划、制片规划等,我们的技术能力、创作能力,团队的管理能力都比之前有质的飞跃。”

以徐建公司为例,现在更多的虚拟制作是动捕棚,用脱离传统标准流程里面的DCC(数字内容创作)的软件,转向实时的游戏制作软件,更加实时,还有人工智能的局部参与,既降本增效,也与时俱进。

执导《流浪地球》系列第一部短片

和《流浪地球》一样表达“希望

2019年上映的《流浪地球》,不仅让观众看到了国产视效的进步,也掀起了中国科幻电影的浪潮。 如今,以《流浪地球》世界观为基础的《流浪地球短片集》正在创作中。该系列第一部作品《马拉松》,正是由徐建执导。多年的视效从业经历,为徐建首执导筒提供了坚实基础。

徐建在片场通过实践积累了许多经验,“后期前置让我更往前参与到创作里来,更多去从主创或者导演的角度思考一部电影的问题,这一定是对我自己拍片子有非常大的帮助。”

尽管身为视效从业者,掌握技术优势,但徐建表示,《马拉松》这部短片并非一部以视效取胜的作品,它的题材仍然从生活中来,讲述一个积极向上,温润心灵的故事。

透露, 这部短片和《流浪地球》中的2044年奥运会有密切联系,讲述的是在这个时间点发生的关于一个马拉松运动员的故事,男主角由 闫佩伦出演,徐建很肯定他之前在《我的阿勒泰》的表现。

“影片讲述在2044年整个地球的阳氦闪危机公布后,所有人在一个特别绝望的状态下,他去努力抗争命运,通过自己的一些行为去给别人带来希望。”徐建说, 《马拉松》和《流浪地球》的表达核心一样,“核心就是讲希望,希望在这个时代是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

技术是工具,为艺术服务

中国电影的视效行业要与时俱进

电影作为视听艺术,科技创新如同给电影创作插上翅膀,但创作者在展现技术水准的同时,也要将艺术与技术高度融合,实现文学性、艺术性和科学性的平衡。

“需要你懂美术、懂剪辑、懂音乐、懂戏等等的综合性艺术,技术只是我们实现的工具,我们要实现这些想法,没有比较强的技术是实现不了的, 但是技术永远是为艺术,为戏,为演员的表演,为情绪、为观众的感受去服务的。”徐建表示。

同时,面对新的技术革命,视效行业也需要与时俱进,在新的时代浪潮中稳稳站住脚,推动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

徐建认为, 随着短视频、游戏、VR(虚拟现实)、XR(扩展现实)、Vision Pro(头显)的出现和发展,未来一定是以多元化的媒体去承载电影的内容。这促使他们这些从业者,尤其是跟技术相关的部门, 一定要多去实践,把眼光再放远一点,提早做布局和尝试。

“电影视效是一个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行业,日常肯定需要不断地去学习和吸收新的技术。另外一方面也需要跟上创作的意图,日积月累,每天不断地学,一日千里,不进则退。”徐建说。

/ MORE /

更多电影资讯、独家专访、行业动态

更多

猜你喜欢

137
606
46
321
322
475
834
476
763
318
更多

相关热播

825
541
741
686
434
933
385
264
849
405

影片评论

首页

电影

电视剧

综艺

动漫